其他全面收益是未实现收益包括什么
(一)全面收益的涵义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即。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权益的一切变动。“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后者是未实现的),因此,全面收益不仅包括现行会计实务中确认的净收益,还应包括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如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未实现汇兑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等。与传统收益概念相比,全面收益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而且包括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的交换与转让,以及因偶发事项、物价变动等的结果。
(二)全面收益的主要特点
全面收益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收益相比,在涵盖的内容、所服务的财务呈报目标、收益确定的相关会计理念、所体现的会计信息的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同。
1 全面收益涵盖的内容广泛,比传统会计收益更接近经济收益
全面收益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它突破了传统收益的实现原则,反映的是企业已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事项、情况所带来的权益变动。全面收益非常接近经济收益。但由于现行会计中对一些重要的资源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尚不能准确的确认,因此,全面,收益不会等于经济收益。
2 全面收益服务于决策有用观,传统会计收益服务于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资本所有人提供有效反映资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的报告。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有限的资源委托者。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编制,因而导致了报表面向过去,信息含量低。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广泛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现在的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
3 全面收益采用资产——负债观代替传统的收入——费用观
全面收益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收益的计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其计量过程包括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既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又包括已确定而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对企业业绩作了更全面的反映。
4 全面收益增加“收益”这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
收益是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全面收益包含了当期已确认而未实现但近期可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更能使人们准确、夏时预测“所有”未来现金流,增强了“收益”信息的相关性,而且全面确认、计量收益,增强了“收益”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空间。保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本文由会计考试网(www.kjks.net)整理!仅供学习参考!